研究生视阈下基础医学科研适应和团队建设浅探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近年来研究生数量不断提高,而医学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更为严苛,对于科研工作与临床工作相平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近年来研究生数量不断提高,而医学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更为严苛,对于科研工作与临床工作相平衡要求更高。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依旧不断进行着。而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下,具体到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科研团队建设的实际问题等,是每一位研究生与导师都必须面对的。相对于临床医学类专硕型研究生,基础医学类研究生有其独特的特点[1],研究生学科背景相对多元。本文就基础医学类研究生团队建设,以及在团队建设中,导师应如何处理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以及面对新的环境,初入学研究生应如何进行自我调节进行了探讨。
一、积极调整心态,适应跨专业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就湘雅医学院来说,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本科大多数来自临床、法医、生科等专业。对于从本科临床专业转基础医学貌似专业跨度不大,但实际上存在巨大的知识盲区。临床五年专业基础学科大多数在大三前结束,第四、五学年多偏重于临床专业,且实验操作机会较少。对于基础科研的学习不够,没有建立系统的思路,是跨专业研究生面临的一大问题。同时对于基础医学学科知识准备不充分,基础不扎实,在文献阅读和实验思路方面有很大的困难。同时,对于本科主要以书本学习,应对考试为主,以及研一以上课和应对考试转变到面对问题,自己寻找解决方式,自主收集整理资料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学生面临着适应期以及调整。面对这些问题,科研团队中朋辈互助[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跨专业研究生积极地科研指导,以及方向指导,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积极信息沟通,及时解决问题
导师与研究生信息沟通可能存在的问题,交流过少——学生不敢问,怕问错,怕批评;导师工作繁忙,回答不及时,不具体——对于研究生来说可能存在各种影响。定期召开组会,充分的交流时间,各种通讯方式积极主动地沟通,可以增加科研小组及师生之间的了解。作为研究生,应该在双向沟通中更为积极主动,做到不怕提问,不怕批评,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及时汇报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导师同时应及时、具体反馈,积极引导研究生,给予研究生学习及生活上的更多帮助。科研小组信息沟通同样重要,研究生之间需要多交流,多合作,加强团队意识,增进彼此了解。小组内沟通顺畅,成员间彼此理解、尊重,工作方面合作完成科研任务,有利于科研团队的建设。
三、合理安排时间,增强自我管理
多数研究生入学之前已经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在读期间可能会存在结婚,生子等情况。对于合理安排科研任务与个人生活,保证科研效率与投入时间,这不仅是在读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今后人生道路上可能需要解决的矛盾。科研工作时间安排灵活性很强,自主性较高,但是,无论如何安排个人时间段,都应保证一定的实验时间,以及文献阅读时间。科研不但需要热情,同样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的投入,保证足够的科研时间,是科研成功的基础。定期的工作汇报,工作进度总结,有利于督促科研团队项目推进,实现科研成果的产出。导师对学生也应因人而异,做到因材施教,指导科研学习。
四、增加经费投入,安心科研学习
在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家庭经济资本对硕士研究生的在校学业成就依旧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3]。研究生在读期间,基础医学学术型研究生与临床医学类专业型研究生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而像病理科研究生又与其他内、外科研究生存在着一定的收入差距。而相较于未读研已工作的同龄人,收入差距可能更为明显。上文中已提到,研究生在读期间可能正逢适婚、适育年龄阶段,因此,经济压力可能成为研究生在读期间的一大问题[4]。基础医学研究生与临床研究生相比就业方向相对较窄,工资水平较低,学术型研究生毕业之后如果到医院工作,还面临着数年规培等问题,可能会使研究生在读期间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存在“身在曹营心在汉”等情况。面对这种情况,研究生首先应该做到调整心态,适应当前学习生活,既要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更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夯实专业基础,为未来科研工作保驾护航。同时学校和社会应该投入更多的经费,提高研究生待遇,给予研究生适当生活补贴。全面而深入的就业指导,寻求多种方式灵活就业,扩大就业领域的选择,有利于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寻找到理想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文章来源:《基础医学与临床》 网址: http://www.jcyxylczz.cn/qikandaodu/2021/0211/351.html
上一篇: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育 拓宽育人路径
下一篇:机能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