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整合课程《运动系统》在我校的实施探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即根据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疾病等相关器官系统,甚至整合诊断和治疗原则来组织课程。它可以将孤立的课程系统化,减少交叉学科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即根据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疾病等相关器官系统,甚至整合诊断和治疗原则来组织课程。它可以将孤立的课程系统化,减少交叉学科的重复学习,显著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临床思维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我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自2016年开设卓越班以来,开展课程整合,建立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通过整合解剖学(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诊断学、外科学等相关教学模块,以运动及神经系统为中心,从形态、生理和病理三个方面实现了形态/机能、宏观/微观、生理/病理、机制/应用等多角度的整合,建立了《运动系统》的课程整合体系。有利于学生构建全面性和融通性的知识,及综合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大纲、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改进教学评价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提出了改革中的挑战和努力的方向。
1 基础医学整合课程《运动系统》的整合思路
以运动系统知识体系为主线,将基础知识与专业需求有机结合,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教学内容整合骨、关节和骨骼肌,重新整理重叠内容,优化非交叉内容,在结构和功能变化、病因与病理生理、临床诊疗等相关内容上形成完整知识链,使学生掌握基础实验能力、临床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自学、获取分享信息及沟通的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团队精神、尊重关怀等基本素质。
2 整合课程《运动系统》的实施
2.1 组建整合课程教学团队
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各相关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运动系统》跨学科教学团队,并指定临床负责人及基础负责人各一名,教学秘书一名;从解剖、生理、形态学、骨外科教研室挑选6名骨干老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2.2 按整合思路安排《运动系统》课程
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运动系统”基础医学知识要点的融合方案,增减教学内容,形成有严密逻辑结构的功能模块;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进度和流程。整合课程时数共48课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本课程以运动、感官及神经系统为中心,根据临床需要综合和重组医学基础各学科知识,通过对相关学科中有关运动、神经系统的课程进行重组和综合。从骨组织发育、骨解剖、骨生理、骨病理、骨疾病诊治与预防、骨疾病流行病学的主线和思路来安排课程。
2.3 建立病例式案例等多种教学模式
选取典型临床疾病作为教学案例,以多种疾病为主线,包括:骨折、关节脱位与损伤、手外伤及断肢(指)再植、腰背痛、化脓性骨髓炎、骨与关节结核、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腕管综合征、脊柱侧弯、骨肿瘤、重症肌无力等。以骨折为例,课程安排顺序为骨学总论、上下肢骨的形态结构解剖课程实验4学时、骨的组织结构及骨折概论课程2学时、骨折愈合病理课程自主学习2学时、上肢的关节和肌肉、血管和神经等解剖课程实验4学时、上下肢骨折课程PBL案例2学时、上下肢其它骨折课程自主学习4学时。
2.4 评价与考核
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理论考核,分别是闭卷理论考核,占总评50%,PBL评价20%、解剖标本考核15%、自主学习及考勤15%。
3 整合课程《运动系统》的实施成效
3.1 教学效果和满意度评价
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课程设置、学习效果及效率、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四个维度,对学生“运动系统”课程整合体系的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价和分析。通过比较2016-2019年共4个学年的学生满意度发现,90%以上学生认可教学内容的安排,认为符合学习规律。85%左右的学生认为课程整合有利于建立知识结构树,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系统地认知“运动系统”,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满意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3.2 学生的反馈意见
通过问卷调查及平时交流,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有:打破了之前的学习方式,需要时间适应;课外自习时间多,学习时间不能精准契合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太多,不适应任课教师节奏等。
4 整合课程《运动系统》的收获及心得体会
4.1 有助于培养交叉学科融合的师资力量 文章来源:《基础医学与临床》 网址: http://www.jcyxylczz.cn/qikandaodu/2021/0211/353.html 上一篇:机能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研究
下一篇:基础医学专业早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 ——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