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形态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0年以来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我国于2012年开始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继之于2014年提出“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明
2010年以来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我国于2012年开始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继之于2014年提出“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明确指出“积极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笔者所在学校作为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从2012年开始按照新的课程整合改革思路,基于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将原来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进行整合,形成了正常人体形态学教学模块。在近年的实践与磨合中坚持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最终形成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胚胎学紧密结合的正常人体形态学I以及局部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紧密结合的正常人体形态学II。
1 课程具体实践
在正常人体形态学I模块中,经过深入分析课程内容设置逻辑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小系解大局解的特点,重新梳理了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的相关内容,以系统为单位安排课程内容,注重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之间的有机整合,本着先宏观、后微观,先理论、后实验的规律进行授课,着重培养学员医学整体观的思维。在正常人体形态学Ⅱ模块中,以人体局部为单位安排课程,在大量实验操作之后,借助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翻转课堂等模式引导学员强化知识要点,同时邀请临床医生进行相关讲座,着重培养学员独立操作、观察判断以及归纳分析的综合能力。
1.1 以学员为主体探索新型教学方法
理论课教学中,考虑到学员知识储备有限,该阶段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难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因此本教研室紧密结合临床应用,以CBL教学为主,适当穿插翻转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中,将PBL教学理念融入实验操作,探索了“5R式教学法”。以学员为主体,在操作中让学员轮流担任领导者、主刀、助手、引读者和思考者的角色,鼓励学员提高自主学习、实践操作、协作交流以及思考创新能力[1]。
1.2 紧贴纵向融合突出应用型教学内容
始终贯穿基础与临床纵向融合的理念,紧密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将考核要点及要求有机地融入教学,在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强调医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除完成基本教学目标外,还设置了相关临床手术要点,如甲状腺切除术、腹股沟疝修补术、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输精管结扎等内容,要求学员通过查阅放置在教室的诊断学、影像学、内科学、外科学等书籍或网络资源,自行完成这些操作。在每个系统或局部完成之后,邀请临床医生开设知识讲座,如腹腔镜手术视频讲解、颅底手术视频讲解、食管超声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等,甚至将便携式超声仪器带入教室现场讲述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与实践等[2]。这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亦有助于学员早期了解临床、接触临床、培养临床思维。
1.3 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
作为陕西省红十字会遗体捐献中心,本教研室组织学员拜访签订协议的捐赠者、参加遗体接收仪式和清明追思仪式、认真对待开班与结课仪式,在课程全程实地体验人性的善良与光辉,培养学员对大体老师的感恩之心、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医生职业的责任之感[3]。
2 存在问题与思考
在近年来的具体实施中,针对课程整合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积极改进并探索更有效的方式,目前的课程体系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逐渐显示出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实践。
2.1 课程内容整合仍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在编订大纲时,笔者详细梳理了课程内容,以系统为单位重新组织课程,各系统按照宏观形态、微观组成、发育比较的顺序进行讲述,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验的紧密结合,符合学员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目前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员普遍反映胚胎学的内容过于抽象,难以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仔细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加入胚胎学内容时,学员虽然已经了解了相应系统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但尚未接触局部解剖学,对各结构的毗邻尚未建立空间概念,再加上发育中各结构的空间关系不断变化,进一步加剧了学员的理解难度。针对这一问题在后续的教学中,一方面应借助多媒体教学加大动画、视频以及模具的应用,增强课程的可理解性;另一方面亦可以考虑在局部解剖学中穿插部分胚胎学的教学内容,如腹膜的发育与腹腔器官的腹膜位的关系、门静脉的发育与胎儿血液循环的关系、腹部动静脉的发育与消化管发育的关系等,从而强化学员从进化比较的角度认识人体的思维。
文章来源:《基础医学与临床》 网址: http://www.jcyxylczz.cn/qikandaodu/2021/0501/429.html
上一篇:本刊自年起封面及网页改版公告
下一篇:医教协同模式下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探索